?
中国·定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定西市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年专栏  >>  典型事迹  
周谦:旱塬上的“小麦爸爸”
打印
日期: 2017-05-05
bet55365体育在线投注

“让旱塬百姓仓廪实”,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初心,让他与陇中大地结缘,38年从未离开。

在田间地头,他是科研人员,但更像一位老农,黏在泥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作为育种专家,他钟情冬小麦育种,寒来暑往、夜以继日,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他走遍了陇中大地的沟沟坎坎,把智慧和汗水毫不犹豫地奉献给了一株株孕育着金色希望的麦苗,把丰收的喜悦带给了千千万万曾经饱受饥馑之苦的父老乡亲。

他,就是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小麦育种专家周谦,也是旱塬百姓口里的“小麦爸爸”。

为让旱塬百姓仓廪实  他甘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陇中苦,甲天下。这苦,一是干旱,一是饥饿。

尤其是饥饿,曾经给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留下共同的苦难记忆。

“野菜洋芋煮的菜汤,见不到半点面糊,喝得人心里发毛,胃里泛酸,脸呈菜色。”出生于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一个农民家庭的周谦,小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饥饿成了烙在他心里最深的印痕。“后来虽然能吃饱了,但杂粮洋芋当主粮,十天半月吃不上一顿白面饭,只有过年或来亲戚时,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白面长饭。”

童年的周谦,随父母下地干活时常常望着毒日头下穗头上挑着四五颗籽的麦地出神。那时他就暗暗立下一个誓:长大后要育出耐旱高产的小麦品种,让家家户户梁满囤,让乡亲们顿顿吃上白面饭。

为了圆这个梦想,1976年周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原定西地区农业学校农学专业。1978年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市农科所。

“事业的根在泥土里,我的根在陇中旱塬,我要让乡亲们吃饱肚皮。”为此,周谦主动要求调到定西市农科院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及良种推广工作。

从此,周谦在市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唐瑜的指导下踏上了麦田守望者的艰辛之旅。

9月份整地、施肥、播种,10月份出苗后查苗,冬春季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扬花期前做杂交试验选配新的组合,盛夏分类收割、脱离、晾晒,8月份回收种子、总结并安排下一年试验……就这样,周谦一年四季连轴转,大部分时间耗在土地里,他的时间表上早已没有了节假日。

“瘦瘦的身材黑黑的脸,一顶草帽,一双黄球鞋,裤脚高高挽起,蹲到地里就出不来。”在通渭县平襄镇吴家川小麦育种基地种植户何三胜眼里,周谦不像专家,实实在在一个老农民,“周师下到地里,各种农具都会用,各种农活都会干,比老把式还老道。”

 “在小麦杂交和收获的季节里,周工忙得连吃饭时间也没有。饿了,地边上一坐,啃干饼子喝白开水,然后顶着白花花的太阳干到黑,看着叫人心疼。”通渭县农技中心农艺师孙长红说。

经常跟着周谦下试验田的何永斌告诉记者,随身携带的记录本是周老师的育种‘秘籍’,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冬小麦材料的“苗色、株高、抽穗期、抗旱性”等诸多内容。这些写满冬小麦新品种“生长密码”的本本,是周老师守望麦田的见证,周老师视若珍宝。

38年的育种生涯,周谦时刻将自己与土地连在一起,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终于创造了冬小麦育种的奇迹。

如今,周谦几十年心血的结晶——陇中1号等系列冬小麦新品种,已经在陇中大地大显身手。“种周师的品种,亩产过700斤,比以前的品种亩产高四五百斤。现在村里家家有存粮,户户梁满囤。”安定区石泉乡山庄村山庄社良种繁殖户陈万平高兴地说。

破解小麦“生长密码”  他是旱塬上的“小麦爸爸”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陇中,正常年份小麦亩产最多不过百十斤,一遇大旱,就会颗粒无收。

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定西乃至甘肃人的吃饭问题?年轻的周谦给出了响亮的回答,那就是培育抗旱高产的优质冬小麦新品种。

那时的陇中,春小麦存在着亩产低、条锈病高发的严重问题,但又没有适应定西冬寒、春旱这种特殊气候条件的冬小麦当家品种,而外来的品种,要么不抗春旱,要么不抗冬寒,要么不抗病。

为了破解困境,周谦主动选择了冬小麦育种这个“烫手的山芋”。

说它“烫手”,不仅因为育种本身周期长、风险大、过程苦,也许终其一生也培育不出一个好品种,更重要的是科研经费的捉襟见肘。

“用一年仅有的3000元经费,周老师却培育出了陇中1号这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冬小麦品种,着实令人敬佩。”市农科院院长张振科说,当时单位成十个科研组,一年的科研经费总共只有3万元,而小麦育种,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

为了省钱,周谦只能一分一厘地死抠。

“一年3000多个种子袋、杂交袋周老师妻子自己动手做。”

“装原始材料的信封,他用铅笔做标记,用完用橡皮擦干净字迹,下年接着用……”

 “下基地,连一顿好饭都舍不得吃,常常自己做。”这样“抠门”的事,在周谦课题组同事的记忆里,还有很多很多。

最让何永斌难忘的是,他们在通渭吴家川良种场的“非人”生活。“住的是良种场的破房子,雨天漏雨,晴天晚上看星星,老鼠满地窜,毒蛇也经常光顾。吃的窖水里不仅有羊粪蛋,水面上还常常漂浮着一层小虫子,用纱网过滤后才能吃。”

“实在没办法时,周工就拿自己的工资救急。”周谦租南星武的出租车跑试验基地已10多年了,常常欠着两三年的车费,欠的多了,周谦就拿自己的工资给他付一些。

不过周谦也有大方的时候,“当时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孟繁华知道周谦的困境后大为感动,给了他5万元经费,他把两万元给了院里其他课题组。”市农科院副院长张明说, “这是一种崇高,一种胸怀,这里面藏着周谦对农业科研的大爱。”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选育出与陇中环境相匹配的适生良种!乡亲们等着呢!”周谦义无反顾。

就这样,周谦一路踩着艰辛走遍了陇中大地,调查农作物分布、品种使用和栽培技术,大量收集不同县区小麦品种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日夜抄录整理并分析研究,整理数据报告,形成了一套破解小麦“生长密码”的试验方法。

“高产、优质、抗病、抗旱、抗寒,这些性状分布在不同材料中,选配好亲本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是最难的。”为此,他按照自然环境、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在不同的区域分类建立了一定面积的高产样板田和试验田,每年收集和分析试验田和样板田对照数据,采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后大面积推广种植。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周谦做到了。

如今他先后选育出的冬小麦陇中1号、陇中2号、陇中3号、陇中4号等新品种,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推广面积6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45602万元,其中陇中1号获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国家审定,成为1986年以来甘肃省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冬小麦品种。

“通渭县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周老师功不可没!他的良种抗旱、抗寒、高产,很受老百姓欢迎。”通渭县农机中心副主任张卫军说。

“天晒晒不了,出粉率高,产量高,2008年亩产达820斤……”会宁良种示范基地老种植户何俊祥说起陇中1号的好,高兴得合不拢嘴,“那年火的很,大家抢着要种子,现在十里八乡都种。周工的名头响得很,大家都叫他‘小麦爸爸’。”

如今的周谦,荣誉等身、硕果累累,主持完成科技成果25项,摘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受到各级政府部门表彰奖励达16次之多,但面临退休的他最放不下的还是他挚爱的那些“小麦孩子”。

“良种都面临一个退化的过程,因此育种工作没有休止符!”如今的周谦,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周老师近年撰写科研立项报告10项,先后从国家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门争取项目12项,总经费达500万元。”周谦的同事兼学生李鹏程说,周老师的才华、人品让人信赖,争取项目非常顺利。他的梦想是通过项目实施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把育种事业发扬光大,培育出产量潜力更高、品质更好、抗旱性更好、抗病性更全面的小麦新品种,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生命不息,育种不止。周谦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连同整颗心交给了旱塬,交给了那些他孕育的“小麦孩子”。在这个“小麦爸爸”的心中,最美的心愿,就是他的“孩子们”一个更比一个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来源:定西市委组织部

打印
?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定路1号
版权所有:中共定西市委组织部
邮编:743000    邮箱:dxswdjw@163.com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08000820号